时间:2016-07-12 作者:555edu.cn 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 点击:14
心理老师:开心拥抱高考这个好朋友
高考前焦虑正常吗?高考时如何沉着掌握节奏答题?高考后填志愿,家长应充当怎样的角色?
考前:“紧张、担心、害怕”要修正
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、四川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心理老师何平,把高考比喻为“一位相处多年却素未谋面的朋友”,考生往往有兴奋、激动、紧张、焦虑、担心、害怕等情绪,它们反映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表现为饭量减弱、睡眠质量不佳,有的考生甚至出现考前头脑一片空白,什么也记不清的情况。
何平说,这些都是正常反映,考生不必担心。“平常心面对身心出现的这些症状,因为只要复习到位,到了考试这一天,曾经记得的知识点都会重现在脑海。”他建议学生在临近考试前要注意生活规律,将肌体调整到最佳状态。
考中:掌握节奏 稳中求胜
何平说,曾经有学生将高考比喻为“一首好听的歌”。歌要好听,节奏是关键。如何把握好考试节奏?
何平称有“两部曲”。首先做会做的题:他建议学生仔细分析会做的题,“判断准确、回答坚定不犹豫”;把那些暂时不会做的题抛在一边不去耽误时间。
当会做的题做好以后,再倒过去看之前不会做的,“这时候往往是头脑反应的最佳状态,很有可能想出解题办法”。
考后:父母仅作志愿“方向”引导
在拿到成绩之后,无论分数多少,都应该正确看待。“考得好应该祝贺自己,考得不好也不意味着人生从此灰暗。”
在填报志愿时,何平建议家长仅作填报志愿“方向”上的引导,不要仅凭学校的排名为考生“私定”专业,让孩子与真正的兴趣擦肩而过。何平认为,在此期间家长另一个重要的角色,是“放手”。“大学生活是孩子一生中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,这要求家长在暑假期间逐步教会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,甚至树立健康的爱情观。” (记者 杨晓蓓 李寰 张峥)
发表评论